4月27日上午9:00,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于鸽子楼报告厅举办“中国科学院张培震院士受聘吉林大学双聘院士聘任仪式”及“张培震院士学术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友张培震教授,吉林大学副校长韩晓峰教授,校人才工作办公室姚毓春主任,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学院师生代表出席仪式。仪式由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院长孙丰月主持。
鸽子楼大厅电子屏幕上醒目地打出“热烈欢迎张培震院士回家”的欢迎标语。上午9:15,聘任仪式在学术报告厅举行。
仪式第一项,由刘永江副院长为大家介绍张培震院士。
张院士于198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行星与地球科学系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1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现在,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收录37篇。2001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Article"一篇,并被列为该期的"亮点"(highlight)论文。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仪式第二项,由吉林大学副校长韩晓峰教授宣读学校双聘院士聘任决定,向张培震院士颁发双聘院士聘任证书,佩戴学校校徽。在佩戴校徽时,韩校长打趣地说道:“以前佩戴的是学生的校徽,现在可是教师的校徽了。”张院士对此也是感慨良多,作为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培养的人才,此番归来意义非凡。
会议第三项,由副校长韩晓峰教授致辞。韩校长表示,此次迎回张培震院士,响应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从顶层推动发展。特别感谢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人才办公室的特殊贡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方位吸取人才。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在几十年中蓬勃发展,在地学领域拥有极高建树。此番迎回张院士可算是“强强联合”,双方共同推进学科学术发展。
会议第四项,由张培震院士讲话。张院士先是回忆了曾经和韩教授的同窗时光,以及彼时老师给予他的帮助与启蒙,让他从一个对地学不甚了解的学子一步一步变成了享誉全国的院士。因此张院士心怀感恩,希望自己能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为表达对母校的感谢,张院士向全场师生深鞠一躬。
在短暂的休息后,在报告厅继续举行张培震院士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院长孙丰月教授主持。
报告主要讲述了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现象的成因。主要通过现今构造变形现象回推当时成因,从而进行动力学研究。
会上张院士提出通过十年间的地壳运动,百年间的地震活动(深部运动)以及千年间的活动构造演化,在时间空间的跨度中获取资料,推演出运动学成因,最终得出动力学成因。
为此张院士提出了两类动力学模型:一种是整体的连续变形,另一种是刚性块体的旋转成因。通过相对于稳定的欧亚大陆的GPS速度场,最终分析出刚性块体的旋转成因造成现象多集中在断裂带,而连续变形运动则分布在整个高原。
之后通过分析青藏高原最大剪应变率分布图,面应变率分布图以及旋转应变率分布图进一步分析出构造变形所具有的特点,而通过横跨青藏高原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的GPS挤压缩短分量剖面,进一步确实了整体连续变化是构造变形的成因。
张院士还提出了现今构造变形的基本组成结构,分为断裂位错,块位旋转以及内部应变。得出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速度场由三种结构共同作用产生,而内部应变对速度场的贡献大于其他二者。
通过以上一系列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是:内部拉张导致周边挤压和地壳缩短,不均匀拉张或挤压形成走滑断裂,整个高原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过程。
青藏高原相对于亚洲大陆整体抬升,周边整体下降,高原内部的抬升受现今构造变形所控制。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成因可以用地幔对流剥离模式来解释。
在报告讲完之后,现场的老师同学也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张院士也一一与大家探讨,为大家解答,大家也都就学术方面进行了相互间的交流。
最后,本次张培震院士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能有机会和张院士进行更多的交流,扩充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眼界,为地学研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